围绕教育部印发的《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》,特别邀请了数字化教育方面的专家和一线教育实践者,就《行动方案》中提出的“推进数字化赋能教学质量提升”话题进行对话,为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建言献策。
●访谈嘉宾
李 森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、教授
王 陆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教授
石义琦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
王 静 课程教材研究所政策研究与宣传中心博士
王 跃 内蒙古康巴什区第三小学党支部书记、校长
●主持人
李泽林 课程教材研究所政策研究与宣传中心教授
褚清源 《中国教师报·现代课堂周刊》主编
以数字化推进教学创新要关注什么
主持人:教育部印发的《行动方案》,要求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,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。对此,您是如何理解的?
李森:随着人工智能、智慧教育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,数字与教学深度融合已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。新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方式的变革、教学资源的获取、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便利的技术支撑,有利于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路径,厚植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“沃土”。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,我国要因时而动、顺势而为,抓住数字化赋能教学质量提升的先机,推进教育、科技、人才“三位一体”融合发展,扎根中国大地探索走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。教师要树立数字思维,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,把握好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,找准人才自主培养的“切口”,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因材施教。要积极探索数字化背景下教学理念、教学内容、教学方法、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评价等各环节的变革与创新,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,为培养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。
对此,我认为可以重点关注如下几个方面。
一是更新人才培养理念,推动教学观念创新。实现教学转型,思维转变是前提。为适应未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,教师要转变分数至上、考试主义的教学思维,着眼于未来,从战略的角度,以开放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。教师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学力提升,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、创造性学力、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。
二是促进教学资源共享,推动教学内容创新。内容是教育教学的核心。在信息化背景下,为丰富教学内容,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,学校之间应持续推进新时代“互联网+教育”示范工作,通过“智慧校园”、在线教育平台等方式建立帮扶和合作关系。通过教育和管理平台的共建共享,形成“以点带面”的联动效应,以差异化的教育推动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创新。
三是提升教师数字素养,推动教学方法创新。用对方法是提质增效的关键因素。为培养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,教学方式应从传统的“知识传授型”转向“研究探索型”。教师要善用数字思维,推进教学与技术兼容创新,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,把握好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,找准人才自主培养的“切口”,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因材施教。
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,推动教学环境创新。优化教学环境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必要保障。为助力学校数字化转型,一方面应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,建立数字化教室,对现有多媒体教育进行智慧升级,营造环境支持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实验、合作学习。建好用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,丰富教师教学资源。另一方面应鼓励学校之间、学校与社会之间创建多样化学习环境,通过虚拟学习社区、在线合作项目与远程实验室等方式,激发人才协作力、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力。
五是丰富人才评价标准,推动教学评价创新。科学的评价标准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。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要求,基础教育应改变单一的人才评价模式,发展多元的人才评价标准,强调综合素质评价,注重教学评价对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。教学评价思维可从刚性的“教学评价管理”转变为柔性的“教学评价支持”。通过引入技术支持的评价工具和评价方式,利用在线测验等自动化评分系统,呈现更及时、准确、高效、全面的教学反馈,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反思能力,培养其主动参与评价过程的意识和能力。
数字化赋能教学方式变革
主持人:刚才李森教授围绕《行动方案》中365体育官网:构建数字化背景下的新型教与学模式这一话题,提出探索数字化背景下教学变革与创新需要关注五个方面的问题。对数字化赋能教学方式的变革,王教授有什么看法?
王陆:数字化赋能教学带来了对教学本体论、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新认知。结合我们团队开展的数字化赋能教学实践研究,我认为需要搞清楚三个基本问题。
一是“教学的本质是什么”。这属于本体论问题。教学是由问题构成的,教学的一切都是问题的衍生物。在数字化转型中,要从问题的类型、基于问题的回答方式、问题结构、师生对话深度和知识建构层级等多维度对教学进行数字刻画,从而获得教学的多维数据要素。
二是“如何认识教学”。这是一个认识论问题。教学现象是理解和研究课堂教学活动规律与本质的重要切入点。而数据是对事物现象的表征方式,通过数据可以获知事物的现象。在数字化转型中,数据不仅是